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!今天是

校史故事㉔父亲潘菽和他的兄弟们

来源:新闻网发布时间:2021-06-10 字体:

编者按:我校的老校长潘梓年同志兄弟六人,均通过不同途径走上革命道路,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,为国家、民族的解放复兴,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或献出宝贵生命。此文系潘梓年同志侄子撰写,追忆潘梓年兄弟六人参加革命的峥嵘岁月

我的父亲潘菽,原名潘有年(1897—1988),字淑,又字水叔,1897年7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陆平村(宜兴人叫做陆林),家中以教私塾为业,靠几亩薄田为生。祖父潘菉华,字仲六(乡人称六先生),秉性耿直,用祖训“耕读传家,、不入仕途”规范教育子孙要淡薄名利,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则要精益求精。他还要求子孙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,不要沾染社会上的一些恶劣习气。那时乡间偶尔会有草台班子来演戏,离家不远的场地上不时有敲锣打鼓的声音传来,但祖父是绝对不准大家去看热闹的。祖母是一位慈祥和善、刻苦勤俭的长者,我们从未听到她大声说话或者苛责他人。

父亲6岁时,就读于祖父的私塾,学的是《四书》《五经》。由于他天资聪颖,又勤奋好学,中学、大学阶段一直品学兼优。父亲1919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,积极参加了声势浩大的 “五四”运动,在火烧赵家楼时,他与其他31名同学被捕入狱。我读初中二年级时曾在语文教科书里读到他撰写的“火烧赵家楼”的文章。当时,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,我觉得他很了不起。

1920年父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,后获得了江苏省官费留美深造的名额。我小时候曾在老家厅堂主柱上看到贴有他被录取的官方保单。在美留学期间,他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、印第安纳大学,最后转入较为著名的芝加哥大学深造,攻读心理学,取得博士学位。

1927年夏,父亲学成归国,受聘为第四中山大学(中央大学、南京大学的前身)的心理学教授、系主任。父亲知识渊博,他讲授的课程都是自编讲义,授课内容丰富、讲解深刻。虽然他授课时语音很轻、乡音较重、口才不佳,但学生仍能领会其中的真谛,因此他的课程广受学生欢迎。

父亲富有正义感。“九一八”事变之后,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三省,他的一位心理系学生因发起组织“学生抗日救国会”而被捕,他不顾后果,以个人生命和财产保释那位学生出狱。校长罗家伦不准该生参加毕业考试,父亲坚决支持他的正当要求和权利,并为他据理力争,使其得以补考毕业。在重庆中央大学时,他经常以微薄的工资资助共产党的外围组织“抗日救国工作团”。1941年,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,他为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资助路费,帮助他们撤离重庆,安全转移。这些是我在中央大学念书时听到和见到的。

父亲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,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,他毕生关注我国心理学发展,主张我国心理学必须走自己发展的道路,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心理学。建国后,他担任南京大学首任校长、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现称院士)。1956年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。

父亲一生的主要专著有《心理学概论》《社会的心理基础》《心理学的应用》,他的代表作是《心理学札记》和《人类的智能》以及《潘菽心理学文选》,后两本分别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和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。

父亲不只是一名坚强的民主斗士,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。1937年至1946年间,他参加了进步学术团体“中国学术研究会”。同中央大学几位志同道合的教授组织了“自然科学座谈会”。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,他联合一百多位科教工作者发起组织了“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”。他还协同当年一起参加“五四”运动的许德珩等同志,发起组织了主要由科技文教界进步人士参加的“民主与科学座谈会”,主张“团结民主,抗战到底”。抗战胜利后,这个座谈会改名为“九三学社”。他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理事、中央副主席,江苏省政协副主席,全国人大代表,全国政协常委。

2007年5月,时值父亲诞辰110周年之际,中央大学、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等各方发起,在南京大学校园内为他塑立了一尊铜像,以示对建国后首任校长的纪念。另外,九三学社中央撰写编辑“九三学社人物丛书”时,将父亲作为九三学社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,列入其中,以示对父亲生前的事业,、学术专著、人格风范崇敬之意。作为他的子孙,我感到十分荣幸。

父亲有兄弟五人,姐妹四人。伯父潘梓年(1893—1972),字渊,192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。1927年“4.12”反革命政变爆发,蒋介石背叛革命,屠杀共产党人。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,他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,并在上海为党领导的进步组织上海文委、互济总会等做秘密工作。1933年5月,他被捕入狱。在国民党监狱,他无畏酷刑,坚持斗争,笔耕不辍,创办诗社,出诗刊,翻译文章,完成哲学专著《逻辑与逻辑学》。抗战初期,毛泽东主席钦点伯父担任《新华日报》首任社长,并赞誉“《新华日报》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,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。”解放前后,伯父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,中原大学(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)校长兼党委书记等职。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。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,伯父一直从事党的文化、报刊、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,是党在文化、新闻战线上的卓越领导人之一,也是著名的哲学家。他在狱中所著《逻辑与逻辑学》一书,是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。

三叔潘渭年(1909—1990),字滨,后改名为潘企之。1932年中央大学经济系毕业。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从事党的地下工作。在党组织受到破坏后,他被迫隐蔽到上海,参加党领导的经济总会的机关工作,后调入中国工农通讯社工作,正式接上组织关系,1939年又因组织被破坏失去关系。在此之后,他一面积极寻找组织,一面坚持不懈利用各种机会,向广大群众宣传进步思想,开展进步活动。解放后,他曾多次提出申请,要求恢复组织关系,1981年4月如愿以偿。1985年10月,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恢复了他1930年春至1981年5月的党龄,充分肯定了他为党工作的革命历史。

三叔在合肥工业大学工作期间,先后任经济系主任、管理工程系主任。曾发表《论社会剩余价值》《试论经济范畴》《论占有、所有和所有制》等多篇有影响的文章。他曾担任安徽省经济学会理事长、安徽省“资本论”研究学会顾问等职,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,历任民盟安徽省常委、顾问,还当选过安徽省政协委员。三叔工作认真负责,作风正派,襟怀坦白,生活简朴,廉洁奉公。他严于律己,平易近人,待人诚恳,经常慷慨解囊,帮助别人。

四叔潘美年(1911—1938),字洵。1929年以同等学历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,成绩优秀。与前北大副校长王竹溪,中科院前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、傅承义等著名物理学家,同属班上高材生。四叔患有重听,日子一长养成了性格内向,沉默寡言的习惯。但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,为人正直,明辨善恶,有强烈的是非观念。

1933年毕业后,四叔应清华大学经济系同级校友、江阴青阳中学校长薛铭三之邀,任该校教导主任,后任代理校长职务。1934年夏,国民党特务发现该校进步思想浓厚,竟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,悍然逮捕了四叔,并解送到镇江关押。此事发生后,校方通知了薛铭三,薛积极营救,并告之其在南京的父亲赶往镇江设法将四叔保释出狱。其后四叔即在私立常州中学教高中物理。他教学卓有成效,深受学生爱戴。在此期间,伯父从国民党陆军监狱寄给他几张明信片,上面都是讨论哲学中有关物理学的问题。这些明信片我也曾在老家看到过,纸面上布满芝麻大小、密密麻麻的字。

1937年“八一三”事变爆发,日军侵华攻占上海,局势紧张。常州也遭到轰炸,学校停课疏散。当时,我在常州中学读高一,遂跟四叔赶回宜兴,紧急处理好家务。四叔首先将大量的进步书刊捆扎理妥。又以一批革命青年组织的“宜兴县各界抗救会”的合法名义,组建“青年服务团”,并带领该团骨干进行军事化训练,成立“战地服务团”准备去前线直接参战。但随着抗战形势的急剧变化,上述目的并未实现。随后,他带领老祖母等一行九人,徒步向安徽避难。走到无为县一个村庄略作停留时,他打听到伯父在武汉,立即动身赶到武汉,在《新华日报》担任编译兼秘书工作,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1938年10月,武汉危在旦夕。武汉沦陷前三天,四叔随《新华日报》同仁乘小轮船“新升隆”号运送重要文件和资料西上重庆。10月23日在嘉鱼县燕子窝停泊时,四叔等24人突遭有备而来的日机轰炸,不幸遇难,为国捐躯。四叔牺牲时年仅27岁。同年12月,《新华日报》社在重庆为“新升隆”号死难烈士召开隆重的追悼会。新中国成立后,湖北省洪湖市为死难烈士树立了纪念碑。

五叔潘卜年(1914—1950),字洛。1933年在江苏省立无锡师专高中读书时,一些同学好“开夜车”,但五叔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都“开早车”。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,在自修室点亮蜡烛,不是看教科书,而是看革命书刊,如列宁论《共产主义运动中的“左派”幼稚病》、邹韬奋主编的《生活》杂志等,这些都是通过在上海的三叔的关系搞到的。通过这些进步书籍,他懂得了革命道理,并组织了学术团体“社会科学研究会”,并用该团体的名义在校内张贴墙报,宣传革命理论,参加政治斗争。他在共青团无锡县委的领导下,组织成立锡师支部,成为锡师学生运动的领导核心。

1935年五叔到西安,在西南兰公路管理局工作。1936年随其堂兄潘汉年(祖父二哥潘莘华之子)经历西安事变,参加宣传“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”的活动。后来汉叔介绍他到延安学习,结束后他仍回西安做秘密工作。不久后,他不幸被国民党胡宗南部逮捕,关在集中营,坐水牢,受到惨无人道的折磨,身心受到极大摧残,生了重病。解放前夕,他才被释放,但病势已更加沉重。我曾在重庆伯父处见到他。之后,五叔乘坐一个做木材生意的同乡编成的木排漂流回乡。解放后不久,五叔病逝于宜兴张渚我三姑潘静文家中,年仅36岁。五叔也如他几位兄长一样沉默寡言,声音轻微,脸上总挂着笑容,诚恳热情,性格平易近人。

父亲他们五位亲兄弟,还有我的堂叔潘汉年,通过不同途径走上革命道路,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,为国家、民族的解放复兴,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或献出宝贵生命,在我的心目中是无上光荣的,引以自豪的。


作者 潘欢伯  潘望远整理

编辑:杜玥

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

延伸阅读: